《走进音乐厅》通识课——歌剧专场音乐会

2021-12-08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线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全校师生共克时艰,长达一个多月的封校终于结束,我院的教学活动也逐步恢复。2021127日晚730,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走进音乐厅》通识课——歌剧专场音乐会在我院音乐厅有序开展。出席本场通识课的有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陈建红,教师史沙利。本场通识课由我院教师刘治宏主讲。




《走进音乐厅》通识课的开设,是使音乐艺术更加贴近同学们生活的教学方式。此次通识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刘治宏老师从欧洲歌剧、中国歌剧的诞生、发展、特点、影响,以及歌剧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等方面,讲述了歌剧的组成要素、唱段划分、声部划分等理论知识,并教同学们应该如何欣赏歌剧。本场通识课舞台实践部分的作品都是中外歌剧咏叹调,共有13位研究生参与其中。



《睁开你们的双眼》,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这首作品是费加罗在歌剧第四幕中演唱的一首咏叹调,也是整部歌剧中费加罗最重要的咏叹调之一。研究生江守珵用形象地表演和熟练地演唱,表达了这首作品中费加罗的愤怒之情。




《漫步街上》,选自普契尼最受人喜爱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普契尼的音乐基调大多是这种“泪中带笑”的。研究生李丽娜明亮的、有张力的表演突出了作品中主人公缪塞塔风骚、妩媚的个性。




《一首桃花》,选自歌剧《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类似于西方的室内歌剧。歌剧以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等人的爱恨纠葛展开剧情。研究生孙肖演唱了一首林徽因的独唱咏叹调《一首桃花》,她用温柔细腻的声音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美丽的追求。




《情歌》,选自歌剧《苍原》。该剧取材于阎德荣的广播剧《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情歌》作为整部歌剧的爱情主题,具有很多的爱情元素。研究生王淑华用柔美的音色,传达出故事中主人公心中无限的思念之情。




《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选自歌剧《女人心》。世界著名歌剧《女人心》是由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之作,被称为世界史上喜歌剧的巅峰之作。《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则是这部歌剧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咏叹调。研究生王润晔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达出剧中人物对爱情的忠贞。




《青青牧草》,这首作品选自1735年亨德尔创作的三幕歌剧《阿尔契娜》,讲述了一个魔法王国的故事。作品虽短小,但研究生孙苡铭的表演表达出主人公对看到用魔法制造出的美景之后的深刻感慨。




《女人善变》,选自威尔第的歌剧《弄臣》。这首咏叹调出自歌剧第三幕。威尔第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研究生丁锐用华丽的演绎,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情感变化。




《啊!我的虎子哥》,选自歌剧《原野》。咏叹调《啊!我的虎子哥》是《原野》第二幕中的第二首女主人翁金子的唱段。作品借鉴了大量西方咏叹调的创作手法。研究生王静坚定的唱出作品中女主人翁对爱情一如既往、真挚感人的情感表现。




《你不要怒气冲冲》,选自歌剧《管家女仆》。《管家女仆》是1733年在那不勒斯首演的一部喜歌剧,也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之作。研究生陈少楠用生动地表演展现出作品曲调轻松、明快的特点,感染了台下观众。




《哦,我的费尔南多》,选自多尼采蒂的歌剧《宠姬》。多尼采蒂是19世纪浪漫主义意大利作曲家,歌剧《宠姬》的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咏叹调《哦,我的费尔南多》出现在歌剧《宠姬》第三幕。研究生赵靓的华丽表演展露出主人公心中的惶恐、羞愧、矛盾与纠结的内心活动。




《天边有颗善良的星》,选自歌剧《党的女儿》。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诞生于1991年,由阎肃、贺东久等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编曲。研究生高珊抒情的音色展现主人公善良、贤淑、坚强、无畏的多种人物形象。




《叫声妹妹泪莫流》,选自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第二幕第九曲。这首作品情感丰富,研究生马永睿高亢、婉转的演唱技艺和轻松地表演将作品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愿生活在美梦中》,选自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夏尔•古诺,根据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改编创作而成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段著名的咏叹调。研究生王苗苗明亮、高亢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宁肯活在年轻的美梦中,也不要把往后的生命交给婚姻的内心想法。




《走进音乐厅》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抓好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这个重心”的发展战略。我院开设通识课,给我院师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同学们欣赏到不同门类的音乐形式。刘治宏老师鼓励同学们多走进音乐厅,感受通识课,增进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走进音乐厅》通识课不仅为我院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实践机会,还为广大师生带来别有特色的文化知识,增添了学院的艺术氛围。









文字:包修齐




编辑: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