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西部音乐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告(四) 王同《中国传统器乐中的浙派现象》

2017-11-16

     2017年11月16日下午2:30分,“丝绸之路西部音乐发展高峰论坛”专题报告(四)——《中国传统器乐中的浙派现象》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欣赏厅进行,报告会由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左霞主持。

                   

    首先,由浙江音乐学院王同教授为师生作《中国传统器乐中的浙派现象》的报告。王老师从传统音乐、新音乐、流派三个概念的解释,展开了对中国传统器乐中浙派艺术的生动讲解。王老师用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器乐中浙派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人口比例、地域文化、人文性格、文化底蕴、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对器乐中的浙派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如郭沔与古琴音乐、李芳园平湖派琵琶、赵派的竹笛艺术还有民间器乐形式浙东锣鼓等都是不同器乐形式中的浙派艺术代表,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讲器乐中的浙派艺术对后来各类器乐音乐在乐曲改编、收集、整理、演奏技巧和技法的提高以及对其他乐派的影响都做出了贡献。因为,浙江器乐的题材只要是以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为创作背景,具有突出的文人色彩,体现文人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所以浙派艺术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人音乐研究、器乐创作以及作品曲体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最后,王老师还讲到了赵派竹笛。赵派竹笛讲的是笛艺大师赵松庭创立的笛乐流派。赵派竹笛有三大特点:创新性、新作品、众多传承人。创新性指赵松庭先生创吹的笛子循环换气法,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等。此外,赵先生还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新作品指他创作及改编了《二凡》、《三五七》、《鹧鸪飞》、《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众多传承人指的是赵松庭先生精心培养出了当代众多著名笛子演奏家,如: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戴亚教授、浙江音乐学院杜如松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等。在讲座中,王老师还播放了笛曲《幽兰逢春》(新版)、浙东锣鼓《渔舟凯歌》等经典音频,让在场师生深入聆听和感悟中国传统器乐的魅力。

人物名片:

     王同,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视唱练耳教学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硕士论文评审专家库成员,文化部艺术学基金浙江评审专家,浙江音乐家协会理事、浙江音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浙江二胡学会副会长。原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原浙江音乐学院党委人才办主任、人事部长、戏剧系主任。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教授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等课程,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研究方面,有一定特长,曾发表“先周乐官探徴” (《艺术百家》2008第3期ISSN—1003—9104CN1092/J(核心刊物))、“试论乐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作用”( 《中国音乐学》1999第3期ISSN1003—0042 CN11—1316/J(核心刊物))、“相和大曲结构形态考释” (《中国音乐学》2006第3期ISSN1003—0042 CN11—1316/J(核心刊物))等论文数十篇;出版《汉魏乐府新考》等专著和教材4部。完成省级以上教改和科研课题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