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办公室:0931--7971676
教务秘书办公室:0931--7971676
科研秘书办公室:0931--7971894
团委办公室:0931--7975007
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也为校级教学创新大赛选拔优秀选手,我院于11月19日下午在教学8号楼B区欣赏厅成功举办了院级教学创新比赛的复赛。
此次决赛由晏晓东副院长组织并主持,校教学督导王朝刚、宋玉民、音乐学系主任祁明芳、钢琴系主任赵鹏、声乐系主任史莎利、民乐系主任郜鹏、管弦系主任晏斐担任评委,音乐学院的部分教师及学生观摩了此次比赛。
参赛的6位青年教师(李经、郭彦婕、朱师臣、魏坤、孙明霞、周笑来)对比赛的内容精心准备、反复打磨、凝练精华,每人在1个学时的时间内集中展示了各自独具匠心的说课、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反思,同时还提交了本节课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教师李经采用小组配合的游戏及协作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其多列》旋律进行模唱、转译和创编,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把“儿童互动视唱理论”全面深刻地给传授给了学生。
教师郭彦婕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生对于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演唱中的情绪把握,引导学生把“想、看、动、听”结合起来,使演唱与钢琴伴奏密切配合。此外,郭老师还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儿。
教师朱师臣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声乐现状引出本次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的,本课通过声乐作品《大江东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发生技巧并体会如何将情感融入歌曲当中。首先,朱师臣老师运用“yi”、“ya”、“na”的发声练习,使学生进行开嗓。随后通过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词作者、曲作者,以及词《大江东去》的内涵意义。朱师臣老师的讲解,将声乐技术与情感抒发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提,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主动积极地学习声乐,从而达到人声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魏坤老师作为上届教学大赛的获奖者,在此次比赛中更加胸有成竹、落落大方。教学技巧使用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迹”,在比赛中,魏坤老师以“爱”的教育为出发点,以合作者、引导者、同路人的身份,将这份学习声乐的快乐传递给学生。魏坤老师通过给学生做示范、共同演唱的方式,传达了一首《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在声乐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将声音与情感融合为一体,达到“声情并茂”的歌唱境界。
教师孙明霞分别介绍了古筝演奏教学的课程性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五环节”。重点讲述了古筝演奏中如何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达到弹奏、呼吸、肢体三方面相对协调统一的状态,从而演奏出有灵魂的音乐,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古筝演奏中“听”的重要性,要用听觉去控制演奏。通过与学生的教学讲解和互动,呈现了一首寓有深意的《定风波》,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了“乐由心生”、“大音希声”的审美意境,使观众也身临其境。
周笑来老师运用“跨维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云端软件提前了解乐曲演奏的视频或音频,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及答疑,让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指挥展示《培尔·金特》组曲的第一、二组曲,表现出教师与学生良好的配合,加强了乐曲丰富的表现力。
比赛结束后,教授王朝刚、宋玉民充分肯定了6位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语言与教态等方面展示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尤其是6位参赛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及个人的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显著进步,同时,也提出了在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例如,教案和教学设计等教学文本的内容不全面,文本内容条理不清晰,语言表达欠规范。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更加突出重点,要做到主次分明,教学内容上还需增加亮点等。相信评委们的这些教学建议和技巧能让青年教师受益良多。通过评委们的评审,我院推选出2位优秀教师参加校级比赛,祝贺他们!并预祝他们在校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次教学创新大赛充分展示了我院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我院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对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理念,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传承我院优良的教学传统和文化,推动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改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响应国家的创新发展理念,落实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创新水平的发展要求,做出了积极表率。
责任编辑:慧聚匠心董小琦
供稿:车万里、石雅洁、慧聚匠心包修齐
摄影:慧聚匠心牛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