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办公室:0931--7971676
教务秘书办公室:0931--7971676
科研秘书办公室:0931--7971894
团委办公室:0931--7975007
冬月的校园寒风刺骨、万物萧条,我院欣赏厅内却洋溢着浓浓的热情。12月10日晚7点30分,钢琴四手联弹的音乐会在我院欣赏厅拉开帷幕,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Gemma Dibattista和Marilena Liso教授为我院师生和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Gemma Dibattista和Marilena Liso教授现任教于意大利巴里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并受邀意大利其他音乐学院以及欧盟Erasmus其他国家的音乐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由于他们在教学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在音乐演奏上的默契合作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名,在国内与国际大赛上获奖无数,由SILTA唱片公司录制发行他们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和德彪西曲目的CD,现畅销于世界各国市场。
本次音乐会演奏了中外经典曲目共八首,其中包括电影音乐、中国风格音乐与歌剧音乐三类。
交响诗《罗马之松》
由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作于1924年,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为《罗马喷泉》《罗马节日》),于同年12月14日在罗马首演。全曲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第二乐章——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树,第三乐章——吉阿尼库伦山的松树,第四乐章——阿皮亚大道上的松树。整部作品主题鲜明,风格各异,有静谧的月夜,有庄严的赞歌,有嬉戏的孩童,有浓雾的黎明,四个乐章以不同的主题分别展开,两位钢琴家精湛的演奏技术和丰富的肢体表情将观众带入一幅幅不同的画卷,久久沉浸其中。
《丢丢桐仔》
又名丢丢铜儿、丢丢铜或丢丢咚。是一首流行于福建和台湾宜兰县的童谣(民歌),风格属于台湾汉族童谣,又称“宜兰调”,儿童民歌描写的是老式火车穿过隧道、道顶落水的情景。第一钢琴快速流畅的音符仿佛让观众看到流水潺潺的景象,第二钢琴低沉厚重的和弦完美的展现了火车穿过隧道的声音,一首传统的童谣在两位钢琴家手下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眼前一亮。
《苗寨的节日》
《苗寨的节日》和陕西民歌《打黄羊调》两首音乐精确的把握住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节日的欢乐或是黄土高原上的情怀,都在琴键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回味无穷。
《茶花女》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欧洲经典歌剧之一,茶花女的故事让人怜悯同情,歌剧中的音乐使人物更加鲜活,剧情更加丰富。一首《前奏曲与饮酒歌》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巴黎上层社会还原在观众眼前,钢琴版的《饮酒歌》虽然少了份热情和欢乐,却多了份高贵与典雅,三拍子的舞曲旋律让观众不知不觉跟着一起律动。
71号作品
米歇尔·塞里梅勒71号作品幻想曲,改编自威尔第歌剧《弄臣》,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观众仿佛真的从中感悟到“女人善变”。两位演奏家默契的配合更是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纪念”
由电影配乐师尼诺·罗塔的经典电影音乐改编来的“纪念”带我们走进了二十世纪电影的辉煌时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让观众陷入深深地回忆。尼诺·罗塔意大利作曲家,著名电影配乐师,11岁时就有作品正式上演,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尼诺·罗塔常为电影配乐,曾与费德里柯·费里尼保持长达25年的合作,还以《教父》一、二部的配乐闻名于世。1975年,尼诺·罗塔凭借《教父II》的电影配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以及第32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电影配乐。
25号作品
战争之页25号作品的四个乐章即第一乐章——在比利时:德国重炮大游行,第二乐章——在法国:兰斯大教堂的废墟前,第三乐章——在俄罗斯:哥萨克骑兵,第四乐章——在阿尔萨斯:木质十字架。音乐用现代创作技法表现了不同地区关于战争的场景,不同地区的音乐色彩鲜明,特点突出,有凯旋归来的骄傲自豪,有战争过后的满目疮痍,也有哀伤沉痛的祈祷,整部作品充满了画面感,让人如身临其境。
不论是经典歌剧改编而来的音乐,还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题材的曲目,亦或是改编自著名交响乐的作品,两位钢琴家都能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轻松驾驭。整场音乐会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在结束之时掌声更是经久不息,直到两位钢琴家返场演奏,观众依旧热情似火。此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艺术交流,它让我们看到了外国钢琴家精湛的演奏技术、丰富的舞台表演和热情的演出情绪,有了对比才会发现差距,希望我院同学能通过此次音乐会有一定的收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慧聚匠心工作坊